- 已编辑
第二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建立
第一节 商品和货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小商品生产又叫简单商品生产,它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小商品生产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分工使生产者之间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例如手工业者需要农民生产的粮食,农民需要手工业者生产的农具等等。但是,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不能无代价地转让自己的产品,只有通过商品交换即用自己的产品换取对方的产品,才能满足彼此的需要。于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就产生了小商品生产。
小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基础上的、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但是,由于小商品生产内部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因此,要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就需要从商品的分析着手。
一、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首先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使用价值也不同。如粮食、衣服等商品,可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书籍、绘画等商品,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耗费了人的劳动,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东西,即使有使用价值,例如阳光、空气等,但它们不是劳动的产品,所以也不能成为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它不是为了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是通过交换来满足别人的需要。例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就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又如,农民用来向地主交租的粮食,虽然满足了别人的需要,但因为这种粮食不是通过交换卖出去的,而是白白地被地主掠夺走了,所以它也不是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来满足别人需要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因此,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能够用来交换其他商品的属性,即具有交换价值。在任何社会,使用价值都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而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比如用四十斤小米换十尺棉布,十尺棉布就是四十斤小米的交换价值。可是,为什么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能够互相比较、互相交换?为什么一种商品的一定量(四十斤小米)正好交换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十尺棉布)?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认识商品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能够互相比较、互相交换呢?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例如,小米可以充饥,棉布可以做衣服穿,它们所满足的是人们不同性质的需要。我们知道,质上不同的东西,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只有质上相同的东西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但是,在现实的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却实实在在地在进行着比较,这表明,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它们中间有共同的东西,使它们能够互相比较。我们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就会发现:各种商品,无论它们的使用价值是怎样的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在它们之中都凝结有人类劳动。这种人类劳动的凝结,便是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完全相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在量上互相比较,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由此可见,一切商品都具有二重性或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例如生产小米的劳动和生产棉布的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式来看,它们的劳动目的、所用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劳动结果都是有区别的,是不同形式的劳动。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尽管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具体形式上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或支出。马克思说:“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撤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29]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说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指的就是这种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或者说,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30]
商品的二重性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不是为自己消费、而是彼此互为对方生产商品,是为社会生产商品,所以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的性质。但是,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自己决定,劳动成果也归自己所有,所以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私人的性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就是说,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在市场上卖出去了,就表明他的劳动是社会所承认的,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如果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他的劳动不为社会所承认,不表现为社会劳动,那么,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就不为社会所需要,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就不能实现。这样,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就等于白费了,就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它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商品在表面上是个物,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各自的劳动。所以,商品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为什么一种商品的一定量正好交换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呢?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四十斤小米正好与十尺棉布相等,就是因为它们的价值量相等。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计算劳动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但是,它不是决定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决定于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为价值是社会劳动的结晶或体现,私人劳动只有在它是社会必要的劳动的时候,才形成价值,所以,价值量不能决定于商品生产者私人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必须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1]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商品生产部门生产大多数该种商品的现有生产条件。例如,在纺织业中,有些生产者使用机器织布,有些生产者用手工织布,这样,同样生产十尺棉布,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大不相同的。如果现在大多数的棉布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那么机器织布就是纺织业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价值量还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这时决定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假定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以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十尺棉布耗费了十小时,那么十小时就是十尺棉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简单劳动是指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够从事的劳动。例如,拿一般砍柴劳动和制造钟表劳动相比,后者就比前者复杂。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复杂劳动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应折合为多倍的简单劳动生产的商品的价值。这种折合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进行的。
商品的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效率,它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数量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就越少,包含在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就越多,包含在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如,一个工人过去在十小时内生产十尺棉布,现在则生产二十尺棉布,与过去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与此相适应,十尺棉布的价值量过去是十小时,现在只有五小时了,正好小了一半。[32]
二、货币
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必须通过商品和商品相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即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在商品交换还不发展,交换还带有偶然性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例如,四十斤小米=十尺棉布。在这个等式中,棉布以它的自然形态充当了表现小米的价值的材料,成了小米的等价物。换句话说,四十斤小米的价值是十尺棉布,或者值十尺棉布。十尺棉布成为四十斤小米的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在这个等式中,小米自身只表现为使用价值,它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棉布上面。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交换过程中就转化为外部的两个商品的对立:一个商品只表现为使用价值,另一个商品只表现为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越来越多。这时,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就会越来越困难,暴露出明显的缺点。比如,需要以小米换棉布的人,往往不容易碰到恰好需要以棉布换小米的人,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商品能够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商品生产者一换到这种商品,就可以用它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这种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起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不是固定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就逐渐固定在某种商品上面。这种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就是货币。充当货币的商品,最好能够具有这样一些特点: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体积小而价值大,不易磨损,便于携带。与其它商品相比较,金银正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所以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一般等价物就逐渐地固定在金银上面,使金银成为货币。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33]
由此可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的结果。货币的起源说明了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分裂成为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货币成为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一切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从而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了。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一)价值尺度:就是充当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货币所以能够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本身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用来衡量和计算其他商品的价值,就像衡量和计算长度的尺子本身必须具有长度是一样的。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面,就是商品的价格。例如,四十斤小米值五元钱,五元钱就是四十斤小米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二)流通手段: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出现以前,交换过程是物物交换(商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每个商品生产者必须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换其他商品,于是,交换过程就由物物交换转化为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在物物交换的条件下,商品的卖和买是统一的,而在商品流通的条件下,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可以分开的。例如,商品生产者卖了商品后,不一定马上买;在甲地卖了以后,可以到乙地实等等。卖和买的脱节,就有可能使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金块、银块出现的。随
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金属铸币代替了金块、银块。以后,又发展到由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代替了金属铸币。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或价值符号),它是由国家强制流通的,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它的发行量应符合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超过了,就会引起纸币贬值。假定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一亿元,发行一亿元的纸币来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这时一元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同一元金属货币的价值是相等的;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是一亿元而是二亿元,这时一元纸币只代表零点五元金属货币的价值,即贬值一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原来值一元的商品,现在就上涨为二元了。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叫做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过程中,资本家可以借机大搞投机倒把,大发横财,而深受其害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正如列宁所指出:“滥发纸币是一种最坏的强迫性公债,它使工人和贫民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34]
(三)贮藏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一些不急需购买商品的货币所有者,就把货币贮藏起来,等需要时,再用它来购买商品。这时货币便充当了贮藏手段。
(四)支付手段: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当赊账到期需用货币支付欠款时,由于商品交换在这以前已经完成,这时的货币已不是充当流通手段,而是充当支付手段。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金等等。
赊账买卖出现后,商品生产者之间往往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又欠丁的钱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个人不能按期付款,就会造成许多人经营上的困难,甚至破产。在私有制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条件下,出现不能按期付款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五)世界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越出一国的范围,产生了国际贸易,于是货币也就具有新的职能,即充当世界货币。只有黄金或白银,才能充当世界货币。铸币和纸币因具有本国法律规定的内容和形式,所以不能充当世界货币。
在上述五个职能中,值价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货币一产生就同时具有这两个职能,其余的职能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货币的这些职能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说明,货币和商品一样,它实质上不是物,而是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因而使人们把商品和货币看成是单纯的物,似乎商品和货币本身天然具有能与别物相交换的性能,金银天然就是货币,把自己的命运同商品、货币紧密联系在一起,像崇拜神一样地去崇拜商品和货币,相信“金钱万能”,追求商品和货币。马克思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最顽固的信奉者是资产阶级,他们为了追求商品和货币,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直到发动侵略战争。对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及其危害,必须揭露和批判。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交换的比例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自发的上下波动而发生作用的。私有制的商品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经常不一致。供不应求,价格就会高于价值;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低于价值。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抓住这种价格和价值相背离的表面现象,妄图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是完全错误的。虽然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它是以价值为基础、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的,价格不能完全脱离价值;虽然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价格和价值是背离的,但从长期的、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是互相抵销的,商品的价格总量和商品的价值总量还是一致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自发的上下波动,不但不是价值规律的否定,恰恰相反,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或表现形式。恩格斯指出:“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35]
价值规律在小商品生产中起着决定的、支配的作用。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小商品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在小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独立的生产者,他们各自单独地为市场而生产,这就决定了生产者之间必然发生激烈的竞争。列宁指出:“这种为共同市场而劳作的独立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叫做竞争。”[36]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因而必然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这种分化就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主要有两个方面: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和生产不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两个方面的竞争,都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由于商品的价值不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而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生产者如果改进了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的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就能获得较多的收入。所以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的实质,就是各个生产者竭力争取自己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便获取较多的收入。在这一竞争过程中,只有那些本钱雄厚、有能力改进生产技术的生产者,才能做到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可以经常获得较多的收入;而那些本钱较少、无力改进技术的生产者,他们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卖商品所得的收入便弥补不了劳动耗费,因而造成亏损。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必然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从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看,价值规律能够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就这一点来说,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私有制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价值规律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伴随着一些生产者的破产,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又起阻碍作用。
生产不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的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争取生产市场上最需要的、有利可图的商品。但是,在私有制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事先谁也不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商品或需要多少,商品生产者只能从商品价格的涨落中判断市场的需要,安排或调整自己的生产。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而引起价格高于价值时,生产者才知道市场上对这种商品是需要的,生产这种商品有利可图,这样,他就会把本钱投到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反之,当某种商品由于供过于求而引起价格跌到价值以下时,生产者才知道市场上不需要这种商品或不需要那样多,生产这种商品无利可图,这样,他就不把本钱投到这种商品的生产上或撤出已投入的本钱。这种情况说明,在私有制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是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进行调节的。
由于价值规律是社会生产的自发调节者,商品生产者只有在商品已经进入市场后,才能知道所生产的商品是否为社会所需要,能否卖出去或能卖出多少。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某些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或者超过了市场的需要量,因而卖不出去,或者必须大大低于价值出售,遭到赔本或破产,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少数积累了较多财富的生产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盈利,便开始雇工生产,成了资本家;多数陷于贫困破产的生产者,由于失去了生产资料,为了生活,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了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就是这样在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中有两个重要关键:(1)直接生产者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第二个转化是由于个别生产者在各自单独为市场生产商品时,发生一种竞争关系,每个人都力图高价卖出,低价买进,结果必然是强者更强而弱者垮台,少数人发财而大众破产,使独立生产者变为雇佣工人,无数小经济变为少数大经济。”[37]
但是,小商品生产并不是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能产生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中期也存在,但只有在封建社会末期,它才能导致资本主义的产生。因为资本主义的产生,不仅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的存在。这种劳动者可以自由地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既不能像奴隶那样隶属于奴隶主,也不能像农奴那样依附于封建主。如果没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的存在,在市场上就找不到劳动力的出卖者,因而也就无法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使日益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农民在斗争中开始摆脱了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成为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封建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控制日益困难,因而一些帮工、学徒、店员和破了产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也有可能自由地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才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二节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经济上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了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者,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二、大量的货币财富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而他们有可能雇佣大批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仅仅依靠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来创造这样两个条件,远远不能适应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十五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38]在历史上,这两个条件是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方法,剥夺直接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而形成的。借助这种剥夺,资产阶级就把大量货币财
富或生产资料和生活料资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同时把广大生产者变为失去了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从而使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资本的原始积累,指的就是这一历史过程。
用暴力剥夺农民,使农民变为无产者,是整个原始积累的基础。这种剥夺以英国最为典型,从十五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初。最初直接推动这个过程的,是由于当时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飞快上涨,这对当时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来说,养羊比种植农作物更为有利,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行拆毁甚至烧掉他们的房屋,把大片耕地变为牧场,使当时的英国成了“羊吃人”的国家。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成批流浪在街头。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国家制定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用鞭打、监禁、苦役、割耳朵、当奴隶、处死刑等等极端残忍的手段,强迫农民充当雇佣工人。这就是工人阶级最初的悲惨遭遇。
原始积累的另一个方面,是资产阶级通过最野蛮的方式,积累起大量货币财富。在这方面,对殖民地的掠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西欧各国殖民主义者,用武力侵占了许多殖民地,他们通过抢劫、勒索、霸占土地、贩卖奴隶和鸦片、强盗式的殖民贸易,一直到大规模地屠杀当地居民等等空前残暴的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同时,资产阶级还利用国家机器,发行公债,加重税收,实行保护关税,残酷剥削本国广大劳动人民。资产阶级正是依靠这种对外对内的掠夺和剥削,在他们手里积累了巨额资本,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同样也是通过原始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以官僚资本为例,中国官僚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于清朝末年,最初一批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由封建官僚、地主、买办商人兴办的,他们的原始资本,主要是通过贪污公款、敲诈勒索、地租剥削、放高利贷、商业投机等积累起来的。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通过连年不断地发动反革命内战、发行公债、滥发纸币、征收各种苛捐杂税以及出卖国家主权等等,积累了巨额的血腥财富。
资产阶级学者为了粉饰资本家的发家史,掩盖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真相,编造了许多谎言,胡说什么很早以前,世界上就存在着两种人:一种人因为勤劳节俭,善于积攒,后来便成了资本家;另一种人因为好吃懒做,挥霍浪费,最后变成了无产者。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这完全是歪曲历史的无耻捏造。上述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以铁一般的事实驳斥了资产阶级“勤俭起家”的谬论,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从它“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9]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正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人人类编年史的”。[40]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首先造成舆论用革命暴力夺取政权,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过程,也是这样的。
在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封建生产关系并没有因此而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让位给资本主义。当时,封建经济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它顽固地抵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一、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虽然受到农民起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冲击,但它依然存在,并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优势,广大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解放,仍处在农奴或半农奴的状态;二、封建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控制,虽然日益困难,但它也没有完全瓦解,仍然阻碍着手工业、商业向资本主义转化,限制着广大帮工、学徒、店员的人身自由;三、封建社会的割据状态也没有消除,各地关卡林立,税目繁多,严重地阻碍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等等。
这些已经过时的腐朽的封建经济关系,所以仍在顽强地表现自己而不肯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就在于上层建筑其中特别是国家政权这一阶级压迫的工具,还掌握在封建地主阶级手里。他们运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竭力遏制先进思想的传播,疯狂镇压人民群众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拼命维护封建经济制度。因此,不进行一场社会革命,不彻底推翻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即使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和发展了,也只能作为一种经济成分存在着,而不可能自发地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只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和实行的过程中,一些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内,进行了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例如,鼓吹自由、平等、博爱,宣扬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国家干预经济,要求自由竞争等等。他们大造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先导作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些思想家为资产阶级革命所造的舆论,对于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起了进步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舆论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所以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就是极为反动的了。例如他们所主张的自由,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自由;他们的平等,不过是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平等;他们的博爱,也只是爱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则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榨。然而,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竟把它们奉为至宝,冒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大肆贩卖。他们不仅竭力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黑货,更有甚者,林彪竟把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同这些思想家为资产阶级革命大造舆论的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相提并论,蓄意歪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阶级内容。这充分暴露了他们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阴谋。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革命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民和工人,而不是资产阶级。正是由于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积极参加斗争,英勇奋战,才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专政,赢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是,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而工人当时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没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没有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篡夺了全部革命成果,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革命只是用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去代替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即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去代替封建主义私有制。尽管如此,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经历了多次复辟和反复辟的严重斗争,才最后地战胜了封建地主阶级,确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例如,英国在一六四O年爆发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此后,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反复斗争,到一六八八年,才稳定了资产阶级专政。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一七八九年爆发的,此后,又经历了八十多年反复、曲折的斗争,中间出现过好几次君主制政权的复辟,直到一八七五年,资产阶级专政才稳定下来。
这一点,对于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革命不是用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去代替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而是要废除一切形式的私有制,代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比资产阶级革命要深刻千百倍。因此,这一革命如果不采取暴力革命形式,是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同时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如果不经过同阶级敌人的反复斗争,要取得最后胜利也是不可能的。现代修正主义者所宣扬的“和平过渡论”、“阶级斗争熄灭论”等,都是为保护或复辟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必须彻底批判。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取消了手工业、商业中的封建行会制度;打破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国家所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对内对外政策等等,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从而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所以,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当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后,都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即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产业革命的实现,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进步。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命题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及其社会化。”[41]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进步,是在残酷剥削广大工人和劳动群众的基础上取得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性矛盾基础上的,随着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化,最后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