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控制、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它表现的是人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如原材料)。这三者是劳动过程的因素,也是生产力的因素。但它们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马克思指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指出:“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毛主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这是因为,生产工具是由人创造的,为人所使用的。如果离开了人,就没有生产工具,有了生产工具,也不能起作用。劳动对象也要靠人才能改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被动的东西,只有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有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的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
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但仅仅有人还不行,还必须有劳动资料,首先是生产工具。人类劳动的特征就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马克思指出: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形态之所以比先前的社会形态达到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归根到底是因为在生产中应用了或者能够应用更进步的生产工具。
在生产力的因素中,劳动对象也不能忽视。因为生产劳动就是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引起劳动对象发生变化,使之适合于自己的目的。有了劳动对象,生产力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劳动才会产生结果。总之,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就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生产力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所谓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是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言的。就是说生产力不会长久地停留在一点上,它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的这种特点是由社会生产的本性所决定的。人们为了生活,必须不断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在不断地积累和增长,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使劳动者逐渐改进生产工具,或者创造新的生产工具。而生产工具每一次显著的改进,又使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可见,生产力在客观上就有一种不断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在生产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矛盾统一体中,一般说来,生产力是主要的,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生产关系的特点界发生关系,而且在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们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进行生产,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以外的孤立的个人的生产,是不会有的。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这种在生产中所结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二)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三)产品的分配形式。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中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类型,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按其性质来说,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公有制,一种是私有制。古代的原始社会、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在公有制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互相协力,没有剥削和压迫,产品分配方式,在原始公社是平均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关系下,由于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劳动者没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剥削者就能够不劳获地占有绝大部分的劳动果实。这样,在私有制社会中就形成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具有对抗的性质,它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间的剧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内容是活跃的、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和生产力比较起来,生产关系的特点就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是相对稳定的,多少带有保守的性质。某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而在这中间,生产却不断的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特点就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它们之间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就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是说,一定的生产力要求有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力要求有不同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向前发展了,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生产关系的出现,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偶然的,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使用石头工具的极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只能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以金属工具为主的较为进步的生产力,决定了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的产生。由于金属工具的改进,特别是冶炼技术的进步,使手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于是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就代替了奴隶占有制的生产关系。从使用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某种水平的时候,就不可能出现同它相适应的某种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唯物地理解社会历史的关键。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这一原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而首要的生产力--劳动人民,则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力是决定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被决定的因素。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纯粹消极,完全被动的东西。这就是说, 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后,就能够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力。毛主席指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一般说来,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也会转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毛主席把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提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作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或是起促进作用,或是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最进步、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它促进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集体的财富,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为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利益进行生产,不存在失业问题,技术设备得到高度的利用,生产力的各要素都能顺利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因而生产迅速发展(有条件的同志可参考前三十年相关数据资料)。与此相反,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和生产力的矛盾达到了严重冲突的地步!在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存在着失业大军,技术设备利用率很低,生产力各要素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的障碍,经济危机愈来愈频繁,一般来说,生产的发展非常迟缓。当然,这里所说的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不能作绝对的理解,以为生产力发展已经绝对停止。从当前资本主义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社会生产中,既存在着阻碍甚至破坏的现象,也存在着某些部门生产增长的现象,特别是军事工业部门(国民经济军事化)。所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意思是说,这种生产关系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种限制和阻碍,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发展范围非常狭小,而且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地引起生产力的下降和破坏。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发展的辩证法总是这样: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前提,必须是经济生活中迫切地提出了根本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的时侯,也就是生产力在某种生产关系的内部已没有发展余地,不根本变革这种生产关系就不能使生产力顺利地向前发展的时候;但另一方面,历史上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又总是在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之后才得以实现的。例如,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发展,一般说来,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经济上占了统治地位之后才实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飞跃发展,是无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摧毁了旧的生产关系,并在经济战线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才实现的。这正是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但这种矛盾在生产方式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基本上是相适合的,这时候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为生产力的发展所需要。这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处在数量变化阶段,还不会、也不需要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当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了,这时矛盾日益激化起来,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由量变阶段进到质变阶段。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之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合又转化为适合,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生产方式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是通过人们的自发活动到自觉的革命活动的过程而实现的。这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是自发地、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进行的。因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这种或那种生产方式。历史上每一代人开始生活的时候,必须适应现存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可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其次,人们在旧的生产关系内部改进生产工具的时候并不理解这种行为会引起什么社会后果。他们所注意到的只是眼前的直接利益。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实践中逐渐把石器改变为铁器的时候,他们完全不知道结果会产生奴隶社会,当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而采用大机器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伴随大机器生产出现的无产阶级恰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但是这种自发过程只是到一定时候为止。当新的生产力充分成熟起来,同旧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的时候,体现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统治阶级就要竭力用物质的和精神的力量来维护这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自觉革命活动,才能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这时在先进阶级中间就会产生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理论。在这个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导下,先进阶级和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这就使历史发展由自发的运动进入自觉的革命活动。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总是通过革命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发展过程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虽然还存在着某些自发的情形,但由于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有马列毛主义的指导,因而自觉活动居于主导地位,开始了“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所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这一规律所表示的,首先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要求有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如果不适合,迟早要变为适合。这是一定的、必然的!同时,这一规律也表示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它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并不是说它们之间不包含矛盾,恰恰相反,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和斗争,才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适合,不适合,再适合,再不适合,这种形式,循环往复,而每一次循环,都是一次革命变革,都使社会生产进入到高一级的阶段。
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呢?这是因为生产力是生产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关系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能长远地落在生产力的后面。作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的生产力最终必然要冲破束缚自己的桎梏,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革命阶级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生产力的解放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是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当劳动者已经无法在旧的生产关系下继续生活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必然要行动起来,用革命的手段去冲击腐朽的生产关系。奴隶暴动冲垮了奴隶制度;农民起义推毁了封建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必将粉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自己获得解放!由此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由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力量所决定的,是不可阻挡的客观的必然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是马列毛主义政党制订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革命斗争中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一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如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必须领导人民群众,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当建立了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时,就要使新的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在某些环节上的矛盾,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完善,以便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毛主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当年我们党之所以正确,之所以战无不胜,就在于它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就在于它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就在于它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中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领导我国劳动人民摧毁了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大发展。
【社会发展史】人类史上五种基本的生产方式的更替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简陋的石器,生产力水平很低,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归原始公社所有,人们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生产所得只能勉强满足生存最起码的需要,没有剩余产品,因而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产生了私有制。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金属工具的出现,劳动产品有了一点剩余,这就造成了剥削他人劳动的可能。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只有采取最粗暴的剥削方式,才能从他人的劳动中压榨剩余产品。于是,原始社会便合乎规律地由历史上第一个剥削制度--奴隶占有制所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占有劳动者-奴隶。奴隶主对于奴隶可以像对待牲畜那样任意地买卖和杀死。这是一种最残暴、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是,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奴隶占有制度的出现在当时是一个进步。在农业和手工业中,由于大规摸地利用奴隶的简单劳动协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发展了生产。古代中国、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宏伟建筑和巨大的水利工程,都是奴隶劳动创造的。奴隶社会的状况最清楚地说明一小撮剥削者是靠劳动人民的血汗养活的,全部社会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创造历史的是千百万奴隶,而不是什么狗屁“英雄”。
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在他产生之后曾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奴隶制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极其残酷的剥削之上的。因此,它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很有限的。奴隶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之下成批地死亡,还能够活下来的奴隶不断用破坏生产工具、怠工、逃亡和举行大规模的起义来反抗奴隶主的统治。(如古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古中国的柳下跖起义)这就使得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再也不可能向前发展了,奴隶制的存在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并且危及到整个社会的生存。生产力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出现有一定程度的生产积极性的劳动者。奴隶暴动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于是合乎规律地产生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封建地主占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农民。地主把土地交给农民耕种,以收取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和奴隶比较起来,农民有可能建立自己的小私有经济,在把生产所得的大部分产品交给地主之后,还能多少有一点归自己。这就使得农民相对有了从事生产的一定程度的兴趣和主动性,不再像奴隶那样经常地破坏生产工具、怠工和逃亡。在奴隶制再也无法存在下去的情况下,这是当时统治阶级唯一能够采取的剥削形式,同时也是唯一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在封建社会里,生产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分门别类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金属冶铸、农田水利、蚕桑业、陶瓷业、煮盐业、酿造业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功绩!!!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同样陷入了和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之中。
这首先是因为地主阶级利用地租、人身依附的关系,(也叫超经济强制关系)对农民的剥削是很残酷的。在封建剥削下,农民愈来愈贫困、破产,不仅无力扩大再生产,而且连简单再生产都无法维持下去。封建的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引起了一次又一次反对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起义。
其次,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从基本上以供自己消费为目的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里产生出了纯粹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产生出了一个新的阶级--资产阶级。这个阶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扩大,城市的繁荣,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增加而生长和壮大起来,要求打破分散的、个体的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和以更大的规模自由地发展生产力。这就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为了摧毁封建地主阶级给商品生产的发展所设置的重重障碍,资产阶级利用农民和手工业者反对地主阶级的力量,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多次的反复斗争,终于推翻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工人)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受雇于资本家而生活,成为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制度是靠血腥剥夺广大劳动人民而建立起来的,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曾经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用由千百万产业大军进行的大机器生产代了分散的个体的手工劳动,并且日益广泛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
但是,资本主义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资本主义把原来许多小生产者个人占有的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变成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把个别人单独进行的生产活动,变成了成干上万的人共同进行的活动;把个人单独完成的产品,变成了许多工人共同完成的产品,生产已经社会化了,但生产资料和生产的产品并不是由干百万劳动者占有,而是由少数资本家所占有。这就造成了存在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又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能力无限增长的可能性和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发展,引起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断贫困化,引起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集中一天比一天加强,最后形成了由一小撮大资本家所把持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操纵着整个社会的生产,但它不仅没有消除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没有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且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化起来,引起了瓜分世界、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的世界大战(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列宁所指出的,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它绝对不可能由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来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才能解决。资本主义一定要灭亡,社会主义一定要胜利,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原始社会、奴隶占有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五种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变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