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修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
列宁在批判第二国际叛徒们的时候,曾经指出:他们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即机会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
苏修叛徒集团也是从修正主义者变为社会帝国主义者的。不同的是,第二国际的社会帝国主义者,如考茨基之流,还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只是为本国帝国主义效劳,从掠夺别国人民的超额利润中捞一点油水。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则凭借所篡夺的国家政权,在掠夺本国劳动人民的同时,直接去掠夺和奴役别国人民。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对外政策,是其国内政策的必然继续。列宁曾反复地、严厉地批判把政治和经济人为地割裂开来,把帝国主义仅仅看成一种对外兼并政策、并预言会出现超帝国主义阶段的考茨基反动理论,强调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的统治,正是这一点决定它的对内对外政策。列宁说:"资本家瓜分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心肠特别毒辣,而是因为集中已经达到这样的阶段,使他们不得不走上这条获取利润的道路"。也正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苏联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国家政权的垄断资产阶级性质,决定它必然实行以追逐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对内剥削、压迫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霸世界的社会帝国主义政策,决定它必然参加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行列。
以"援助"为名,大搞资本输出
列宁指出: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也是把资本输出作为它剥削、压迫世界各国人民的基础。但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却到处吹嘘它的"援助"是什么"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是对"兄弟"国家的"无私援助",是为了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等等。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事实上,苏修的"援助",根本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而是十足的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不是什么"无私"的,而是对受"援"国的掠夺、剥削;不是什么帮助别国"发展民族经济",而是为了控制受"援"国的经济、政治。总之,苏修的"援助"完全是从大国霸权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立场出发,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攫取垄断高额利润的目的服务的。因此,尽管苏修自身由于资本主义复辟的恶果,经济陷入日趋严重的困境,内债外债越欠越多,不断接受欧美资本帝国主义国家输入的资本。然而,苏修为了配合它反革命全球战略的需要,又以"援助"为名,大搞资本输出。
紧密配合反革命全球战略的对外"援助"
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苏修以"军事援助"、"经济技术援助"(以下简称"军援"、"经援")的方式,大量输出资本。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出于它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对外"援助"的范围日益扩大。其目的除了从经济上对受"援"国进行掠夺而外,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控制受"援"国,妄图建立新沙皇的殖民统治。因此,苏修的对外"援助",完全是为了适应它的反革命全球战略的需要的。
苏修同美帝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东欧的一些"经互会"成员国是苏修的主要势力范围,是它同美帝争夺欧洲的桥头堡。苏修为了巩固对这些国家的殖民统治,在加强政治控制、军事占领的同时,向这些国家大量输出资本,残酷地进行经济掠夺。列宁在论述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究竟投在什么地方时说过:"在英国,占第一位的是它的殖民地领土,……英国资本的大量输出,同大量的殖民地有最密切的联系。"作为苏修新沙皇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经互会",一些东欧成员国,成了它输出资本的最重要的地区。到1972年为止,苏修向这些国家提供的"经援"至少达100亿卢布(当时约合110亿美元),超过了它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蒙古、古巴等国除外,下同)的"经援"总额。
苏修不仅竭力加强对东欧一些国家的统治,而且力图向欧洲其它地区渗透、扩张,挖美帝的墙脚。在苏联和北大西洋集团在中欧两军对峙的情况下,南欧成为北大西洋集团的战略后方。它的地位既至关紧要,而其力量又比较虚弱,被称为西欧防务的"柔软的下腹部"。当时苏修针对这一弱点,对这一地区不断采取攻势。除了采用军事威胁、政治分化的策略外,还利用南欧某些国家经济形势恶化,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机,通过提供"援助",支持这些国家的亲苏势力,力图从内部攻破这些国家,逐步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中东是欧洲的侧翼,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盛产石油,是欧洲国家所需石油的主要来源。苏修一旦控制了中东的石油产地和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运输线,就等于控制了靠中东提供石油的欧洲。所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竭力在中东攫夺战略要地,抢占石油资源,把中东作为向第三世界扩张并同美帝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场所。与此相适应,中东成为苏修对第三世界输出资本的重点。从1954年到1972年期间,苏修对中东地区的"经援"达33亿4千万美元,占苏对第三世界提供"经援"总额(82亿美元)的41%;对中东地区的"军援"达48亿8千万美元,占苏对第三世界提供"军援"总额(85亿美元)的58%。
苏修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还向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援助",输出资本,借以掠夺它们的资源,干涉它们的内政,并且伺机攫取军事基地,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苏修向南亚地区国家提供的"援助",仅次于中东。1954年到1972年期间,苏修对南亚地区的"经援"为30亿2千万美元,占苏对第三世界提供"经援"总额的37%;对南亚的"军援"为16亿7千5百万美元,占苏对第三世界提供"军援"总额的20%。同时,苏修还对一向被称为美帝"后院"的拉丁美洲渗透,除古巴以外,苏修曾较早地向阿根廷提供小额的"经援"。此后,逐渐扩大其范围,到1965年至1972年期间,已先后向近十个拉丁美洲国家提供4亿多美元的"经援"。这反映了苏修不仅已经插足于原美帝的势力范围,而且也大大加快其渗透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苏修的"援助"中,出现了"军援"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而"经援"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例如,1966年,苏修对第三世界的"经援"达12亿多美元,军火出口仅为3-4亿美元;到了1970年,以"军援"名义输出的军火达8亿美元,而"经援"却下降到2亿多美元。1968年以来,苏联向中东地区国家提供的"援助",几乎全是"军援"(这就是为什么中东那边的苏制武器很多的原因之一)。依靠大量军火输出进行掠夺,成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一个重要特点。
苏修经常吹嘘它的"军援"是什么"国际主义政策的原则性的鲜明例证",但是当时第三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看清楚,苏修的"军援"是"卢布随军舰而来的银弹攻势"。它完全是乘人之危,大捞油水,获取特权的工具。它一方面从推销过时的武器中大发横财,谁接受了苏修的"军援",就要高价买进过时的军火,而且要付现钱,甚至要用外汇支付。尤其恶劣的是,苏修经常把武器零件当作施加压力的工具,不仅"以数倍于武器本身的价格出售这些零件",而且还在关键时刻中断武器零件的供应,使受"援"国得到的武器,变成一堆废铁。随着苏修"军援"的增加,它的军火生意越做越旺,到七十年代初期,苏联军火供应扩大到二十多个国家,销售量占世界军火出售量的37.5%,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军火商。
另一方面,苏修以"军援"为手段,力图控制受"援"国的政治。如苏修利用"军援",迎合一些国家当权派巩固其统治的需要,从而在这些国家培植"亲苏势力";或者通过"军援"的军事"顾问",控制受"援"国的军事指挥、供应和训练。有些受"援"国的军队中,甚至营、连一级,都有苏修的军事人员和"顾问"。一个阿拉伯国家的首脑,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苏修的"军援",是为了"要把一切指挥权都弄到他们手里去"。此外,受"援"国还要向苏修提供港口、基地的"使用权"等等。像这样的所谓"军援",那里有一丝一毫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气味,它完全是地地道道的社会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
贪得无厌的超级剥削者
列宁在揭露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罪行时曾经指出:"它要从一条牛身上剥下两张皮来"。当时,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则是用一笔"援助",进行四重剥削:第一,直接榨取贷款利息;第二,强行推销陈旧而高价的武器或机器设备等物资;第三,强使债务国用原料和工农产品以低价来抵债,甚至逼债务国用现汇还债;第四,附加种种苛刻条件。苏修的"援助"贷款,实质上是放高利贷。表面上,苏修贷款的利息比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要低一些。但是,苏联给"经互会"国家的"经援",90%以上是设备贷款;向第三世界一些国家提供的"经援",又几乎规定全部用来购买苏联陈旧的机器设备以及技术、劳务和其他物资。这就是说,苏"援"贷款主要是用陈旧的机器来放债。在国际市场上,苏联机器质量差而价格高,有的要比国际市场价格高20%至30%。另一方面,苏修又要受"援"国用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原料资源和"援"建企业的产品偿还本息。国际市场上工业品和原料的价格差距,在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下,本来就不是等价交换的,而苏修则在这个不等价交换的基础上,更加扩大了这个剪刀差。显然,苏修的所谓低息贷款,其差额已充分被这种扩大了的剪刀差所补偿,是一种十足的高利贷。此外,苏"援"派出的专家还要拿高薪,住别墅,领津贴,免费旅行等等,甚至连他们和家属回国度假的旅费也要由受"援"国负担。据计算,受"援"国单是这一项目开支,通常要占苏修"援"款总额的20%。也就是说,不管"援"建工程效益如何,"援"款的五分之一已先流回到苏修的口袋里去了。
苏"援"贷款,除了攫取高额利息以外,还倚仗债权国地位,大肆搜括债务国的原料和产品。他们把"经互会"成员国的地下资源,说成是"大家庭"的共同财富;又把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说成是"国际财产"。只要有机会,苏"援"魔爪就会伸向这些地方,伺机掠夺那里的宝藏。六十年代,蒙古和捷克斯洛伐克进行联合勘探,在蒙古发现一个大铜钼矿,1970年,苏修就把捷一脚踢开,接着,由苏修提供贷款,强使蒙古同它"合作",建立蒙苏"合营企业"。开出的矿石,就作为抵偿债务的物资,运往苏联。当时,为了加紧争夺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廉价石油,苏修先后同这个地区的一些国家签订种种"援助"和"共同开发"协定,逐步取得了一些石油资源的调查、勘察和开采权,并且规定这些国家要用石油还债。苏修自己也承认,从利用第三世界国家以实物形式偿还债务的方式中,获取大量原料资源,诸如有色金属精矿、石油、天然气、长纤维棉花、天然橡胶、植物油、棉布、大米等等,应有尽有。他们还恬不知耻地说"这就使得有可能更加充分地满足苏联国民经济的需要。"
苏修对有些规定以货币形式偿付的债务,则又有一套敲诈的方式。例如它常以债务国货币贬值为借口,或者迫使增加还款金额,或者硬要改付外汇,乘机多捞一票。1975年6月,苏修就曾单方面强行改变南亚一个受"援"国家的货币对苏联卢布的比价,使这个国家多还债款达40亿卢比。这种卑劣的做法,真是十足的"卢布帝国主义"。苏修一个专搞对外"援助"的官员,在苏修《真理报》的一篇文章中,曾得意地说:"得自发展中国家偿还贷款的外汇收入逐年增多,这对苏联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重大贡献。"
经济上渗透、干涉和控制,是苏修对外"援助"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无论对"经互会"成员国的"援助",还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苏修当然不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而是要控制受"援"国,使其日益不得不依附于苏联。苏修自己吹嘘它在东欧国家参与了1300至1400多个大型企业和其他项目,其中有180多个发电站,120多个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企业,150多个机械和金属加工厂,50个煤矿和90个化工厂。这些工厂的燃料和原料大部分依赖苏联进口,而制成品则大部分运往苏联。在第三世界一些国家中,几乎所有由苏修贷款修建的企业,从设计、施工、生产到经营管理,完全由它的"专家"、"顾问"把持。这些以受"援"国企业的太上皇面目出现的"专家",享有种种特权,直至打入受"援"国的政府要害部门,进行颠覆活动。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它也是苏联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他们在对外"援助"的幌子下,实行"掠夺别的国家,奴役别的民族"的原则,完全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者,事实上的沙文主义者"。接受苏"援"的一些国家,从其受"援"的痛苦的经历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依靠苏修的"援助",只能更加沉重地遭受其剥削,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日益受其控制,是它们发展民族经济的障碍。当时一些深受苏修"援助"和高利贷剥削之害的第三世界国家,已经不断地起来开展反逼债和反讹诈的斗争......
打着"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的幌子,推行新殖民主义
列宁指出:"在殖民政策的无数'旧的'动机以外,金融资本又增加了争夺原料来源、争夺资本输出、争夺'势力范围'……以及争夺一般经济领土等等的动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正是在这些动机的支配下,推行新殖民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人民的反帝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旧的殖民体系日趋瓦解,旧的殖民主义形式难以维持下去了。于是,欧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改变形式,推行新殖民主义。他们采用欺骗手法,"打着建立政治上独立的国家的幌子,来建立在经济、财政和军事方面都完全依赖于它们的国家"。苏修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后,完全按照帝国主义发展的规律行事。它表面上承认其他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口称和东欧一些国家组成"社会主义大家庭",把自己伪装成第三世界的"天然盟友",在这些幌子下,大肆鼓吹"国际分工",推行"经济一体化",企图全面地控制别国的经济,以至政治和军事,建立新殖民主义的统治。
"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是苏修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政策纲领
长期以来,苏修统治集团在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大搞"国际分工",苦心经营"经济一体化"。他们叫嚷什么"国际分工"是为了使"兄弟"国家共同"高速度地发展经济",从而"消除"、"拉平""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别","增进劳动人民的福利"。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更进一步加强实现"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胡诌什么"发达的社会主义",要"沿着社会主义国家一体化的道路前进","实现经济一体化,这是我们的总方针"、"中心环节"、"关键问题"等等。赤裸裸地把实现"经济一体化",作为它对别国实行殖民统治和血腥掠夺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那么,苏修的"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到底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呢?据新沙皇的御用学者们宣称,这种"国际分工"主要表现在"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它将"导致整个国家经济专业化,导致建立国家经济综合体",最后达到各国"经济一体化"。这种所谓"国际分工"、"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就是强迫别的国家,按照苏修的需要,改组本国的工农业生产结构,使他们沦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投资场所、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十分明显,苏修所谓的"国际分工"、"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剥削或经济掠夺的同义语。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殖民主义纲领,就是要使它所控制的国家殖民地化。
1971年7月,苏修在"经互会"第二十五届会议上,抛出一个居心叵测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强使"经互会"各国从过去的"个别一体化"过渡到"综合一体化"。要在十五年到二十年内,使这些国家不仅在生产上,而且在科学技术、外贸、货币、金融等方面都要实现"一体化"。为了推行这个"综合纲要",苏修又胡说什么"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发展到国际化的特殊阶段",因此,要把"经济一体化"提高到"新的阶段",要把"经互会"成员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国际化","逐步形成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这个纲要一旦实现,这些"兄弟"国家将完全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根本不能根据本国经济上的需要来发展生产。而苏修则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别国的财富装进自己的腰包,建立它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强使其他成员国全面、彻底地殖民地化,使他们成为苏修的第十六个、第十七个、第十八个……加盟共和国。
当时,苏修还竭力向第三世界国家推销"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的黑货,妄图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拉进它的社会帝国主义的经济体系。它宣扬什么发展中国家只有同他们"合作",才能"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经互会"的"经济一体化"计划对这些国家也是"开放性的"。"综合纲要"出笼以后,他们又喧嚷这个"纲要"为扩大苏修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可以想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一旦堕入其中,那里还有什么民族独立和主权可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修妄图建立世界殖民大帝国的野心是何等疯狂!当时,苏修在"经互会"国家中实行的"国际分工"和"经济合作",已经扩大到印度,一些苏"援"工厂完全要按照苏修的需要安排生产。印度纺织品出口的70%,皮鞋出口的35%,都是运往苏联的。对苏修这种日益加强的经济掠夺和控制,激起印度公众极大的愤慨和不满。一个印度议会的议员谈到苏印要"配合"两国的经济计划时指出,这"会使印度在经济上依赖俄国,成为俄国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印度同"一个超级大国绑到一起去了"。
苏修在推行"经济一体化"计划时还声称,这个计划"包括了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更为完全的"一体化",要使政治生活"国际化"。他们打着保卫所谓"社会主义利益"的幌子,叫嚷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大家庭内的政治关系","全面协调国家和政党方面的活动","加强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合作",等等。实际上,苏修就是要在各方面都以老子党自居,从政治上把"兄弟"国家和"兄弟"党全面地牢牢控制起来,建立父子关系。只许他们跟着苏修的指挥棒转,不许有任何"越轨"行为。对于一切略有不同意见的"兄弟"国的党和政府,就蛮横地施以威胁、镇压和颠覆的手段,直至进行公开的军事干涉和侵略。
1968年8月,苏修悍然出动大量武装部队,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赤裸裸的军事入侵,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显然,苏修要从"经济一体化"发展到"政治一体化",完全是为了维护并攫取更大的社会殖民主义利益。
"经互会"是苏修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
苏修叛徒集团在国内复辟资本主义以后,"经互会"成了苏修控制、剥削和掠夺其他成员国,对这些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统治的工具。
建立超国家机构,操纵"兄弟"国家的经济命脉
近年来,苏修在"经互会"内部加强和建立了许多"经济合作组织",例如:"滚珠轴承工业合作组织"、"国际冶金工业合作组织"、"国际化工工业合作组织"、"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动力组织"、"铁路合作组织"、"运输和电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和技术情报中心"、"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国际投资银行",等等。通过这些"超国家"的机构,苏修控制了其他国家的财政经济、生产计划、产品分配和原料供应,操纵了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要害部门。例如,苏修通过"国际冶金工业合作组织",直接掌握了一些东欧国家从采矿、冶炼到销售等冶金工业生产的全过程。
从七十年代以来,苏修还仿效西方的跨国公司,在"经互会"内部搞什么"双边"合营的"联合公司"和"多边"合营的"国际经济联合公司",建立由它直接掌握产、供、销的跨国企业。苏修竭力宣扬这种包括再生产全部过程,以"综合性"为特征的"联合公司"是实现"经济一体化""最有前途"的"新的合作形式",并诡称"国际经济联合公司"正在"产生国际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因素"。娓娓动听的言语掩盖不了事实真相。苏修强行建立的超国家机构,不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像当时罗马尼亚报刊揭露的那样,它"已经变成了凌驾于各国政府和其他法律机构之上的超国家势力,从而严重地损害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苏修口头上说的什么"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独立"等等,统统都是超等废话。
以"协调"为名,剥夺"兄弟"国家制订计划的自主权
苏修在"经互会"内部推行"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时,大搞所谓"协调计划",实行"生产专业化",直接控制了这些国家的工农业生产。
苏修从要"在整个大家庭一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领导"的目标出发,十分重视"协调"工作,对"经互会"各国的经济、科技政策和长期短期计划都要加以"协调"一番。他们公然干涉别国的内政,指责"经互会"其他成员国"把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人为地限制在本国范围内",而要人家从"国际分工"出发,"重新安排"自己的经济。他们声称只有"协调"计划,"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才能"更深远、更有效"。还鼓吹什么"在各国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发展中,国际比例关系将日益增长",叫嚣要建立"国际经济比例",实现由一个中心指挥的"统一国际再生产"。妄图把别国的经济完全纳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经济的轨道。
赫鲁晓夫统治时期,苏修就"协调"了"经互会"成员国之间从1956年到1965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又"协调"了1966年到1975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并且改变了过去先各国订计划、后"协调"的办法,变为先由"经互会""协调"计划,然后在"协调"的基础上,各国制订本国的计划。除了"协调"各成员国的五年计划而外,还要"协调"各成员国十到二十年内的远景规划。"协调"的内容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规定一切重要经济部门以及生产品种,都要根据苏修的需要来安排,谁违反了,就要受到"国际仲裁"。
苏修还借口"协调"计划,直接把苏联人安插在某些"经互会"成员国的经济部门,搞所谓"对口联系"和"直接合作"。如苏联政府的许多部,在蒙古的相应部门都设有"代表"机构,这些"代表"、"顾问"、"专家",在重要的经济问题上,甚至可以否决蒙古部长的意见。
总之,苏修通过"协调"计划,就剥夺了别国独立自主地制订本国经济计划的权利,可以长期、全面地控制"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其结果是,一些原来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国被迫成为苏修工业的附属加工厂。而保加利亚、蒙古、古巴等国,则在所谓"满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农产品的需要"的幌子下,被迫成为苏修的果菜园、畜牧场和甘蔗园。
利用燃料、原料的垄断地位,强使"兄弟"国家变为苏修经济的附庸
在推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苏修以"国际分工"、"兄弟合作"为名,竭力限制"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发展燃料和原料工业,完全垄断了"经互会"各国的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和供应。
长期以来,"经互会"东欧成员国进口的几乎全部的石油和铁,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铁砂、木材,四分之三的石油产品、金属轧材、磷肥,五分之三以上的棉花、煤、锰矿石,都来自苏联。
苏修叛徒集团就是利用这种对燃料和原料的垄断地位,来剥削这些国家并控制他们的经济发展。从苏联伸向东欧国家的"友谊"输油管、"和平"电力网、"兄弟"瓦斯管道,成了东欧国家能源的主要供应线。这一来,苏修不仅把这些国家置于原料、燃料和动力必须依赖苏联的地位,而且可以借此要挟东欧国家向苏联提供贷款、设备、劳力,替苏修开发资源,建设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单是捷克斯洛伐克从1960年至1970年,就向苏联提供了二十亿卢布的贷款和投资,供苏联开采铁矿、石油、有色金属、天然气和铺设天然气管道。东德、波兰等也先后向苏联提供贷款开发天然气等资源。
在"协调"1971年至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时,苏联又同东德、波、匈、捷、保等国签订了在苏联建设新的燃料、原料工业项目的协定,这些国家按协定要向苏方提供长期"专用贷款"十多亿卢布。苏联的这一敲诈勒索,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例如,1974年6月和12月,苏波签订协议,波兰要在苏联境内修建全长558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其中包括修建五座压气站)和全长900公里的输油管道。苏联命令波兰要在2、3年内完成这两项工程。在这期间,波兰不仅要投资五亿卢布,抽调数千名工人到苏联境内工作,而且还要用外汇从国外进口所需的管道和许多设备。为了完成这两项工程,波兰政府不得不作出决定:1975年上半年国内不再搞新的基建工程。
苏修一方面使"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处在基本原料、燃料上不得不依赖于苏联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掠夺这些国家的稀有金属和战略原料等重要资源。长期以来,捷、匈、东德、保等国的铀矿,几乎全部在苏修控制下进行开采,并供应给苏联的。苏修攫取蒙古的铜钼矿开采权,掠夺了蒙古出口的钨砂和萤石的50%。波兰出口的锌的43%,保加利亚出口的重晶石的94%、铅矿石的49%,也都流入苏联。
当年,列宁揭露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时,曾经指出:"当所有的原料来源都被霸占起来的时候,这种垄断组织就巩固无比了。"当年,苏修千方百计地控制"经互会"成员国燃料、原料的生产和供应,除了扩军备战的需要外,也是为了巩固它的垄断统治地位,争霸世界。
全面控制"兄弟"国家的对外贸易,实行骇人听闻的剥削
苏修通过所谓"经济一体化",在控制"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生产的基础上,还全面控制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使这些国家不仅在生产上,而且在流通上也成为苏修经济的附庸。苏修打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市场"的旗号,把这些国家变成倾销苏联商品的市场和进口指定商品的供应地。当时,苏修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对外贸易,是通过签订双边长期贸易协定方式进行的。每隔五年,在所谓协调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就以苏修为中心,分别与"经互会"各成员国签订双边的五年贸易协定,每年还要签订什么当年的换货议定书,有时还要签订补充议定书。就这样,苏修控制了"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对外贸易。
据统计,历年来苏联出口的机器设备中,一半以上倾销到这些国家。而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日用消费品,70%来自"经互会"成员国。在"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苏修一般占40%左右,始终居于第一位。当时蒙古同苏联的贸易,竟占蒙古全部对外贸易额的80%以上。
苏修不仅强使"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向它敞开国内市场,推销陈旧商品,并从那里勒索它所需要的商品,而且还通过贵卖贱买等手段,在这些国家巧取豪夺,牟取暴利。据估计,从1955-1965年的十一年间,苏修通过贵卖贱买从"经互会"东欧成员国剥削了151亿美元。当时,苏修强调要"适应于世界市场的条件",破坏了"经互会"五年调整一次价格的规定,把卖给"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燃料价格提高一倍以上,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纷纷表示不满,声称"需要采取紧急的、坚决的措施","应当保持对所有伙伴都是互利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价格"。目前,围绕着价格问题,苏联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总之,苏修和"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贸易关系,决不是什么平等、互利的关系。它在有利于"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伪装下,对所谓"兄弟"国家任意宰割和奴役,从它们身上剥削和掠夺巨额的超额利润。当时,苏修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剥削者。
综上所述,苏修大搞"国际分工"、"经济一体化"以后,完全把"经互会"其他成员国踩在自己的脚下,任意摆布这些国家的命运。这些"兄弟"国家稍不顺从它的意志,就可以在经济上采取断绝燃料、原料供应,或者切断能源,或者取消、改变订货单等手段,使这些国家的经济陷于瘫痪状态。但是,在被苏修新沙皇控制的这些国家里,广大人民群众饱受苏修的欺压和掠夺,越来越对新沙皇的狰狞面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起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对苏修的强烈不满,这些国家的离心倾向也日益增加。后期,它们纷纷加速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力求摆脱"经互会"的枷锁。这些国家的报刊指出,同苏修"大家庭"的"合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意味着限制"各国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声言要"根据自己的利益,积极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互利的经济关系"。当时,"经互会"东欧成员国同西方国家之间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苏联贸易的增长速度,不断增加从西方国家进口技术、设备。此外,他们还同西方国家建立和发展企业的"生产协作"、购买专利等形式的经济关系。这些情况的出现,表明苏修对"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殖民统治,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了。
在"缓和"、"安全"的烟幕下,拼命争夺世界霸权
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已被帝国主义列强分割完毕。但是,当帝国主义之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时,后起的、实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必然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苏修当然也不例外。在它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以后,以急剧膨胀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竭力参与重新瓜分世界的争夺,使战后五十年代基本上是美帝独霸的局面,发展成苏修、美帝两家争霸的新局面。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
当年,世界上主要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霸。这两霸的争夺,遍及全球,它们正在你抢我夺,明争暗斗,互挖墙脚,无所不用其极。而在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中,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手伸得更长,气焰更嚣张,正在扩张的势头上,但是,为了欺人耳目,又总是施放"缓和"、"安全"的烟幕,因而,也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
处在扩张势头上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苏修加入帝国主义行列,力图挤进美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取而代之,独霸世界,早已成为众目睽睽的事实。它们一个不甘心衰落,力图维持既得利益,继续称霸世界;另一个不满足已经攫取的利益,扩张势头十足,妄图一口吞下整个地球。在这种情况下,苏美两霸不能不展开你死我活的争夺,不是你压倒我,就是我压倒你。他们从欧洲、中东、地中海、印度洋,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从陆地、海洋,到天空;从常规武器到核武器;从战场到会场,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处处时时进行着勾心斗角、剑拔弩张的争夺。虽然苏美两霸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也会勾结起来,但这只能是为了新的更大的争夺,并不能消除它们之间的深刻矛盾。它们的本性决定了苏美之间的争夺是绝对的、全面的、长期的;而勾结和妥协只是相对的、局部的、暂时的。总之,苏美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它们的激烈争夺,具有导致世界大战的危险因素。我们要知道,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总是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它们为了麻痹世界人民,散布的什么"一代人的和平"、"持久的和平"等等,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在当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全面争霸中,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又具有更加横暴的特点。这是因为掌握国家机器的苏修叛徒集团直接控制了苏联的一切经济命脉,这就使得苏修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可以充分运用其所掌握的经济力量,同政治、军事等各种力量汇集起来,在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的情况下,成为与美帝争霸并在争霸中采取攻势的超级大国。
其次,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是"按资本"、"按实力"来瓜分的,而实力是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变更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当时,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某些变化。虽然就整个国民经济力量方面来讲,美帝仍比苏修强大,但是,与军工生产有关的一些重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却落后于苏修,有的甚至在绝对量上也被苏修超过。例如,当时苏联的钢和石油产量,都已超过美国,洲际导弹的数量也已超过美国。既然苏美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争夺,也就会按实力的变化而变化。苏修倚仗其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地位,狂妄争夺世界霸权的气焰也就更为嚣张。
另外,苏修新沙皇不仅继承了老沙皇的衣钵,重温建立斯拉夫帝国的迷梦,而且它的对外侵略扩张野心,比老沙皇更大。但它"走近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了"。因而它比老牌帝国主义更加凶恶,更加蛮横,更加贪婪地向外扩张。甚至通过发动战争,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这是"因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不用暴力手段来重新瓜分殖民地,就不能得到比较老的(又比较弱的)帝国主义列强现在享有的那些特权。"当年,苏修叛徒集团走着希特勒的老路,重温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旧梦。但是,历史已经证明,苏修叛徒集团重走希特勒的老路,只会落得比希特勒更可耻的下场!
假"缓和",真扩张
"缓和"一直是苏修统治集团向全世界反复鼓吹的滥调。什么"国际舞台正在进行从紧张到缓和的转变"啦,什么要"用军事缓和充实政治缓和",使"缓和的进程不可逆转"啦,什么"我们星球上的和平将是真正持久的"啦,等等,真是鼓噪不休。但是,掀开"缓和"的帷幕,看到的正是苏修同美帝竭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刀光剑影。
苏修叛徒集团上台以来,为了加强它同美帝争霸的实力地位,在国内不断横征暴敛,疯狂推行希特勒"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帝国主义政策,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大搞扩军备战。多年来,苏修口口声声地高喊"裁军"、"裁军",实际行动却是扩军、扩军。当时,苏修的军事人员多达420万人,军费开支年年增加。他们在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同时,还加紧发展常规武器,以保持它在这方面的军事优势。另外,苏修还加紧推行"炮舰政策",把一支主要从近海防御的海上力量,变为一支具有远洋进攻能力的庞大舰队,在世界各大洋横冲直闯,逞威称霸,公然叫嚷要"在任何时候在世界海洋的任何地方进行打击"。令人注目的是,1970年以来,短短五年时间里,苏联海军就举行了两次全球性的海军演习。1975年4月,苏修出动了220艘军舰举行了名为"海洋75"的全球性海军演习,特别从黑海、地中海到大西洋东部、北海、挪威海,摆开了对欧洲半弧圈包围,企图"能在紧急的情况下,闪电般地加强它在大西洋的舰队,封锁美国和欧洲盟国之间的通道"。此外,苏修还在国外到处寻求和建立军事基地,增加它在国外的驻军,到处派遣间谍特务,不断发射间谍卫星……。凡此种种扩军备战的活动,都是在"缓和"、"安全"的喧嚣声中进行的。
苏修在欧洲大搞"军备升级"的事实,也不断证明苏修鼓吹的"缓和"、"安全"完全是骗人的鬼话。苏联欧洲部分历来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东欧是它主要的殖民势力范围;同时,它又利用美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矛盾,竭力向西欧渗透。因此,欧洲是苏修同美帝争夺的战略重点。勃列日涅夫就曾公开说过:"苏联对外积极活动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一直是在欧洲。"当时,苏修一再鼓吹召开"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以达到排挤美国在西欧的势力,分化西欧国家,在欧洲造成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因此,苏修一方面大肆鼓吹召开"欧安会",另一方面却拼命扩军备战,把它的兵力重点和新式武器部署在欧洲,将西欧置于它的核威胁之下。仅五年里,苏修及华沙条约组织的军队人数就增加了一百万,坦克增加了一万辆。苏修在东欧和苏联欧洲本土集中了苏联五分之三以上的空中力量和三分之二的中程导弹。因此,经过长期讨价还价后才开场的"欧安会",虽然已经开过了由各国首脑参加的第三阶段会议,签署了长达一百二十页、有三万字之多的"最后文件",但是,连参加这次会议的某些西方国家的报刊也说,"除了华丽的词藻外",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因此,"欧安会"的召开,丝毫掩盖不了苏修在欧洲同美帝的你争我夺和勾心斗角的事实。"欧安会"不过是"欧危会"而已。
"欧安会"草率收场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的争夺更加激烈。美帝国主义拼命向东欧渗透,挖苏修的墙脚;"缓和"、"安全"喊得最响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则千方百计地破坏西欧的联合,离间西欧各国同美国的关系。所以,"欧安会"结束后,欧洲并不安全,相反,整个欧洲大陆风急云骤,酝酿着新的动乱。特别在欧洲的南翼,苏修步步进逼,当时这个地区已成为触发新的世界战争的一个火药桶。
历史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利用"缓和"、"裁军"、"和平"等词藻作烟幕,是帝国主义掩盖自己扩军备战、争夺霸权的惯用伎俩。每次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加剧,引发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也就明显地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