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
宇宙观就是世界观。世界观的对立不仅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而且表现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在人类认识史上,对于世界是不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怎样发展的这个问题,从来就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宇宙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一种是辩证法的宇宙观。**列宁指出:对于发展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列宁说的两种发展观就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所谓孤立的,就是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成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所谓静止的,就是否认事物的运动、发展,把事物看成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没有飞跃。所谓片面的,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毛主席指出:“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 按照这种观点,在这个世界上,地主压迫农民,资本家剥削工人,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这种事情一经发生,就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如果有变化,只不过是工人、农民受压迫、受剥削或者多一点,或者少一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不是受这个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是受那个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正压迫者总归是压迫者,被压迫者总归是被压迫者,这种情况不会改变,工人农民不会翻身,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永远都不会解放。十分明显,这种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维护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反对人民起来革命的十足的反动理论!
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既然客观事物存在着矛盾,复杂的事物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因此,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去看,既要看到它的正面,又要看到它的反面,既要看到这一事物的本身,又要看到它和周围事物的联系。总而言之,只有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避免片面性。
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归结到一点,就是承认矛盾还是否认矛盾,是坚持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即“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又分裂为两个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方面,这种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决定着事物的生命,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因为联系就是矛盾。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各方面的关系;一事物和他事物的联系,就是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矛盾关系。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发展。因为发展是由事物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一方克服一方,一方战胜一方,事物就发生性质的变化。承认矛盾也就必然要求全面的看问题,了解矛盾各方面的特点。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认为事物是“合二而一”的。这就必然会把事物看成是铁板一块,事物内部不能包含互相对立的成分,矛盾不是事物所固有的,而是人们的思维陷入错误时的表现,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必然否认联系,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孤立存在的。否认矛盾,也就找不到事物发展的原因,其结果必然把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归结为“神”的力量,走向唯心主义。否认矛盾,也就看不到事物内部新旧两个方面的斗争所引起的质变,而把发展看成只是量的增加或减少。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只从单方面去看问题从而陷入片面性的错误。由此可见,承认不承认矛盾,承认不承认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最后的分界。
我们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的外部矛盾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毛主席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就是说,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一事物和它周围的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第二位的原因。为什么?因为单纯的外因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转化。只有内因才能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外因论,深刻地、全面地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学说。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更替。那么,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因的作用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前所述,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是和它周围的事物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着的。这种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比如说,鸡蛋虽然有变为小鸡的根据,但要真正变成小鸡,还必须有适当的温度。一个国家,革命的原因固然是在它的内部,但别国的影响也起很大的作用。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曾经发生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对世界各国的革命产生了并且在继续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晌。一个革命者的进步,主要靠自己努力学习马列毛主义,认真改造世界观,但在组织上和同志们的教育、帮助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只承认内因的作用,忽视外因的作用,也是错误的。但必须指出,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外因怎样通过内因起作用呢?外因是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某一方面的加强和对另一方面的削弱而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的。**比如说1927年中国大资产阶级压倒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时我们党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又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了敌人的严重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当我们党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把党的路线转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后,党的事业又重新正确的向前发展了。**所以毛主席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历史经验证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就有一切,广大劳动人民就能正确沿着社会主义金光大道前进,无产阶级就能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路线不正确,就一定会走到革命的对立面去,劳动人民就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很早就产生了。辩证法的发展经过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阶级斗争和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综合了人类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这个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它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形而上学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它在反对唯心论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归根到底形而上学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宇宙观,它反映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对变革,反对革命的本性。在我国,地主阶级曾经长期鼓吹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他们宣称什么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都是按“神”的意志安排的,至高无上的“神”是不变的,所以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等上层建筑也是不变的,以此来论证封建统治的永恒性。近百年来,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他们还用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在唯物辩证法广泛传播,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往往用诡辩论来冒充唯物辩证法,同无产阶级作斗争。
诡辩论是形而上学的变种,它是最腐朽、最恶劣的形而上学,同时也是最反动的主观唯心主义。列宁曾经深刻地揭露过诡辩论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性质。他说:概念的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折衷主义与诡辩。客观地应用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又说:“主观主义(怀疑论和诡辩论等等) 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的,排斥绝对的。”
同志们注意了!那种抹煞概念的客观内容,把概念的灵活性加以主观的应用;割裂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夸大事物的相对一面;用折衷主义(中庸之道)和二元论冒充辩证法,抓住若干表面现象,攻击事情的本质,这些就是诡辩论的基本特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者们会歪曲马列毛主义经典著作,抓住若干词句念经,以假乱真,鼓吹唯心论的先验论、“天才论”;当这种反动谬论受到批判之后他们又加以诡辩,胡说什么“天才论不等于先验论”,“应该是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他们借口时代不同了,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马列毛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抽调“专政”的阶级内容,大搞抽象和历史虚无主义,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抹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抛出抽象的所谓“民富国强”的反动纲领;他们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把当年国内外大好的革命形势说成漆黑一团。什么东西对他们实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复辟有利,他们就随时可以把它说成是“真理”,一切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对我有用就是真理)。这种诡辩论是最恶劣、最反动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它是为复辟及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他们之所以采取这种诡辩论的手法,是因为他们代表了腐朽没落的地主、资产阶级,走的是与历史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穷途末路,他们手中没有半点真理!只能靠谣言诡辩来混日子。同志们,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斗争,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在世界观上的一个突出表现。我们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彻底批判形而上学和诡辩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是说,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我们先来说明矛盾普遍性第一方面的意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们的思想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自然界中,机械现象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电现象中的阳电和阴电,化学现象中的化合和分解,物体的空间形态和数量关系中的曲线和直线、正数和负数、微分和积分等等,都是矛盾。这些矛盾正是各种自然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人类社会也充满着矛盾,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又集中地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贯串在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中,并推动着阶级社会的发展。
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共产党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马列毛主义同修正主义的矛盾,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的反映。在更进一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还会有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新和旧的矛盾。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除了沙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
在人们的思想中也充满着矛盾。毛主席说:“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思想领域中的矛盾是客观矛盾的反映。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从不知到知,从认识不大全面到比较全面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一个人的思想进步也是不断地用先进思想、正确思想克服落后思想、错误思想的结果,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战胜资产阶级思想的结果。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用这种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就是“两点论”。所谓“两点论”就是用矛盾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一切,分析一切。对于“两点论”不能作简单的理解,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好与坏,成绩与缺点,正确与错误的“一分为二”,而应广泛地理解为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都具有两重性,都是可以分析的。对同志,对好事,是这样;对敌人,对坏事,也是这样,只是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罢了。
毛主席在分析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时指出:“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
只有用这种观点看问题,才能把辩证法坚持到底。
其次,我们来分析矛盾普遍性第二方面的意义,即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不仅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且每一事物从它的产生、发展直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矛盾,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能说,开始没有矛盾,后来才有矛盾,也不能说,开始有矛盾,后来就没有矛盾了。
是否承认每一事物的自始至终都有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
当年苏联的德波林学派就是否认事物的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的。德波林学派认为,事物发展的过程是由“单纯的同一”,经过差别和对立才达到矛盾的。按照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事物发展一开始并没有矛盾,矛盾是在事物发展到一定时候才出现的。按照这种观点,事物最初阶段发展的原因就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就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去了。德波林的这种观点是为当时布哈林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服务的。布哈林在苏联准备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期间,竭力掩饰富农和贫农、中农之间的阶级矛盾,反对同富农作坚决的斗争,并且荒谬地认为,工人阶级可以同富农建立联盟,富农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德波林认为富农同贫农、中农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这样就为布哈林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提供了所谓的“理论根据”。
**毛主席彻底地批判了这种修正主义谬论!指出:“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毛主席这一光辉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重大发展。**差异就是矛盾,是指统一体内部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因为事物内部的差异就是由于性质有别,倾向相反,力量不均而显现出来的对立面之间的差别。统一中有对立,这就是矛盾。事实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什么“单纯的同一”阶段,事物一开始产生就包含着矛盾。**例如:劳资之间从两个阶级产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是还没有激化而已。
当年苏联的修正主义头子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修叛徒集团在哲学界的代理人继承了德波林的衣钵,大肆鼓吹矛盾融合论,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辩证法的对立面、矛盾,转化为差别,差别融合为“统一”,为苏修叛徒集团推行“三和两全”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和解”,不能“融合”的,只能通过斗争,一方战胜一方,一方克服一方来解决。当然各个具体事物的具体矛盾是不同的,有的是对抗性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有的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但这只是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在事物发展的过中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不包含矛盾的阶段是没有的。
总之,对于矛盾的普遍性不仅要看到矛盾无所不在,还要看到矛盾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能不能坚持矛盾的普遍性是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重大问题。毛主席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了“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个彻底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并运用它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和当时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像光芒万丈的灯塔,照耀着我国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航向,为我国当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当时我们党内的矛盾和斗争也是如此。毛主席说:“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党内的矛盾和斗争(注意阶级分析,看清“狗咬狗”的性质,比如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变无产阶级专政为资产阶级专政,苏联党就发生了质变,苏修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就属于“狗咬狗”的性质。)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的反映,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主观制造出来的。阶级矛盾的客观性决定了它是不能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来解决。
同志们,学会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我们就要自觉地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去看待一切,分析一切,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既要严格解剖别人,更要严于解剖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正确认识自己,坚持对成绩和缺点,正确和错误的两分法,去掉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摆正主观和客观、个人和党、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才能谦虚谨慎,刻苦学习,团结同志,自觉地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坚决执行和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做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每一个事物的矛盾,又有它自已的特点,不能一律看待,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这也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一分为二对于每个事物来说又是具体的、复杂的、多样的。因此,我们在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之后还必须进一步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怎样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首先要分析各种事物运动形式矛盾的特殊性。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物质的运动总是采取一定的形式。**毛主席说:“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因此,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首先要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的特殊性,首先要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说,要注意一种运动形式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可以归结为五种基本的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运动形式。每种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不能把某一种运动形式特殊规律简单地搬用到其他运动形式中去。
例如,人类社会的运动形式不同于生物的运动形式。不能用生物的生存竞争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解释社会的阶级斗争。否则就会得出各种荒谬绝伦的观点。
其次,同一种运动形式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矛盾的特殊性。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长途中,由于内部矛盾的变化,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过程。因此,不仅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矛盾,就是同一物质运动形式的不同的发展过程,也各有特殊的矛盾。
例如,同是人类社会这个运动形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它所包含的矛盾就各有特点,互不相同。正因为这样,这些社会形态才互相区别。
第三,事物各个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各个方面,也有其特殊性。**毛主席说:“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 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互相联结,构成事物的总体,我们要了解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首先要分析这个过程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特殊性,以及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特点,了解它们在这个总体中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然后把对这些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加以综合,才能在其总体上、在其互相联结上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
例如,在我国,当年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发展过程有工人阶级和地、富、反、坏、右的矛盾;工人阶级、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非常复杂,这些矛盾不但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有其特点,也不能一律看待,只有具体分析这些矛盾和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才能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毛主席详细分析了社会主社会的各种矛盾以及它们的每一方面的特点,它们各占何等地位,然后综合起来,从矛盾的总体上作出结论,为当时我们党定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指出了在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两条道路的斗争,提出了解决矛盾的任务、步骤和方法,规定必须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这个总政策,指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和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党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先锋队作用。这条基本路线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照耀无产阶级先锋队各项工作的灯塔。
第四,事物在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各也有其特殊性。毛主席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 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激化了,有些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矛盾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
例如,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是贯串于整个民主革命过程中的根本矛盾,但在革命发展过程中,有的矛盾激化了,有的矛盾缓和了或暂时地局部地解决了,有的矛盾产生了,于是出现了四个大的阶段(即北伐战争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抗日战争阶段、解放战争阶段)。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贯串于这个过程的始终,但在这个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和以后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1956年以前,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经济领域,所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在此之后,这个矛盾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领域,所以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就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第五,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矛盾的各方面,也有特殊性。矛盾在总体上的特殊性是同矛盾双方的特殊性分不开的。因此研究事物发展各个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要从总体上去看,而且还要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如前所述,为什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和以后有所不同,就是因为矛盾的双方在这两个阶段上各有某些特点。**当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无产阶级虽然取得了政权,掌握了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力量还不够雄厚,因此,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限制、改造的同时,对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还允许其存在和发展。这样,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就还有一定的力量,敢于同无产阶级较量,限制和反限制、改造和反改造就成为当时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无产阶级专政更加巩固,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力量被削弱了,但在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还有力量,他们千方百计地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腐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共产党内寻找代理人,妄图通过改变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和政策,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来达到他们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阶级斗争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领域,而且很尖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便突出了这种尖锐性,阶级斗争形式更加隐蔽,更加复杂。
总之,一切物质运动形式、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都有其特点,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矛盾,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各个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中矛盾的两个方面以及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矛盾,不能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一句话,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离开具体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殊性。
列宁说: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和活的灵魂”。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必须反对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所谓片面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不了解矛盾各方面的特点。所谓表面性就是对矛盾的总体和矛盾各方面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例如,有的同志看形势,就是只见革命红旗飘,不见敌人在磨刀;对工作的估计,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了解情况,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办事情以感情代替政策等等,都是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的表现。
片面性、表面性也就是主观性,因为它违反了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互相联系及其规律性的唯物主义原则,因而都是主观主义。为了避免主观性,就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了避免片面性,必须从矛盾的总体上,矛盾的相互联结上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为了避免表面性必须精细地研究矛盾的特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毛主席教导我们:“到一个单位去了解情况,要了解运动的全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现在怎样,群众是怎么搞的,领导是怎么搞的,发生过一些什么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的认识有什么发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方法就是避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的唯一科学的方法。
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为了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找出正确地解决矛盾的方法,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毛主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平常所说的“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都是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既不了解各种革命情况的区别,更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同志们要认真学习,总结规律,吸取教训,努力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我们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后,还必须进一步了解两者的关系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毛主席指出:“由于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这就是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
从范围上看,在某一较小范围是普遍的东西,在另一较大范围则变为特殊的东西;反之,在某一较大范围是特殊的东西,在另一较小范围则变为普遍的东西。
从发展上看,在一定的时间内为普遍的东西,另一时间内则变为特殊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是这样。例如,阶级矛盾是一切阶级社会所共有的东西,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阶级矛盾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特有的东西,因此,对全部人类历史说来,这又是特殊的东西。又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对整个阶级社会说来,是矛盾的特殊性,但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了解这一点就能使我们看出事物的内在联系,防止思想僵化。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列宁说:“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这是因为,普遍性、一般的东西是从特殊的、个别的东西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普遍性是不能离开特殊性而单独存在的,它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例如,水果只能通过香蕉、苹果、橘子、梨等等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些特殊的东西,就没有什么抽象的水果。又如,当年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反映了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的共同的矛盾和解决这个矛盾的共同步骤和方法,而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则是反映了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特殊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的特殊步骤和方法。不认真地贯彻执行无产阶级政党的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各项战斗任务,基本路线就不能完成。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又是和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的。**列宁说:“个别一定一般相联而存在。” “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就是说,特殊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因为普遍性包括了特殊性的本质,因而制约着特殊性的发展。个别事物尽管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都有共同的本质。**如前所述,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各条战线、各行各业虽然有自己的特殊矛盾,但都离不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这个主要矛盾。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有具体的工作路线和政策,都离不开当年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如果不从党的基本路线高度去认识和领会它们,懂得它们的精神实质,或者忘记了党的基本路线,也就不能正确地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就可能从“左”方面或右的方面脱离正确轨道,走到邪路上去!
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中,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而其特殊性是相对的。
为什么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呢?因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是共同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的。
为什么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呢?因为矛盾都是具体的,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造成了个性。这种个性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具体矛盾的特点,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的个性就不存在,所以它是相对的。
毛主席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为什么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呢?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即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问题是事物一切矛盾问题借以展开的基础,不研究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其他矛盾问题就无从谈起,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懂得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论述矛盾规律的各个方面时,正是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来展开的。毛主席在《矛盾论》的“结论”中把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都归结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特殊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第二,只有懂得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既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既然每一事物的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包含了特殊性,那么,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了解它的矛盾,就必须发现这两个方面及其互相联结。既不能离开特殊性去寻找普遍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去寻找特殊性。人们认识矛盾的过程,总是从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分析开始,概括出普遍的矛盾规律,又用这个普遍的矛盾规律进一步去研究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然后又总结出普遍的规律,作为更进一步的具体研究的指导。这里包含着两个认识过程,一个是由个别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如果否认了个别和一般的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结,也就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是革命胜利的指南。**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要能够领导革命到胜利,根本的问题,就是要以马列毛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马列毛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和执行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正确路线。马列毛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教条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共同点,都是割裂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联结。比如说当年王明机会主义路线否认矛盾的特殊性,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本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外国的经验,使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损失。修正主义者则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散布马列主义“过时论”。
**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反复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当年我们党内历次路线斗争,归根到底,就是搞马列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的问题,是坚持还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问题。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才会有科学的、正确的工作方法。毛主席倡导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一定要抓好典型”,“面上的工作要先抓好三分之一”**等一系列的科学的工作方法,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生动的体现。**只有正确理解共性和个性的相互关系,在确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去分析特殊矛盾,在对特殊矛盾的分析中又把握了特殊和普遍的联系,才能真正认识矛盾,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把革命引向胜利。**因此,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即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主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起领导作用、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它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则为非主要的矛盾。
在我国社会主义年代,有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工人阶级同知识分子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地、富、反、坏、右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矛盾中,哪个是主要的矛盾呢?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其它则为非主要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与不好,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之间也都存在着矛盾。其中,工业与农业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因为工业和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两个基本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主导。这个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对于解决其它矛盾起着决定作用。
有些事物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比较复杂。例如,半殖民地旧中国就是如此。当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侵略战争的时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就成为主要的矛盾,而国内一切矛盾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就是这样的情形。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人民大众同国内统治阶级的矛盾就成为主要矛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是这种情形。当着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着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反动派的存在的时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完全公开地站在一个极端,人民大众则站在另一个极端,这时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解放战争时期就是这种情形。
“然而不管怎祥,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当着一种矛盾成了主要矛盾的时候,其他各种矛盾,包括在前一段中曾经属于主要地位的矛盾在内,就都属于次要和服从地位了。既然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对其它的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因此,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怎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这就要具体分析各种矛盾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加以比较,看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占何等地位,各起何等作用,从中找出起领导作用的主要矛盾来,并且要善于从发展的观点去把握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因此要注意到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比较复杂的过程,还要注意区别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所谓基本矛盾就是在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在一个阶段特别突出的矛盾。基本矛盾可以同时有几个,而主要矛盾在一个时期内只能有一个。总之,抓主要矛盾没有一个凝固不变的公式,关键在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善于思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善于抓主要矛盾是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战略策略的重要方法。**在革命斗争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革命政党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集中力量,消灭主要敌人,解决主要斗争任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抓住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侵略这个主要矛盾,制订了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抓住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这个主要矛盾,为我们党制订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纲,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纲,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离开了这个纲,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大方向,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当年修正主义者极力否认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这个主要矛盾,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抛出了所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反动谬论,其目的就是反对我们党搞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而改变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改变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可见,在社会主义时期,能不能抓住两个阶级、两条道路这个主要矛盾,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变不变颜色的大问题。在今天,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矛盾,有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帝修反做了这么多的坏事,丑事,全世界革命人民是不会饶过他们的!
**在实际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也很重要。毛主席指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这就是说,在工作中,不论任何地区、任何部门的工作都不能不分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抓中心,抓关键,抓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做好各项工作。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就没有方向,就解决不好矛盾,做不好革命工作。**毛主席关于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比如说当年我国数学工作者和工人群众所创造的“优选法”,就是把数学的方法运用于生产,对生产和科学实验中遇到的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而以最少的试验次数,迅速地找到合适的配方,合适的操作和工艺条件的好方法。这个方法使产品质量好,材料省,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对于贯彻执行多、快、好、省的方针,开展增产节约的运动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全力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时,也不能忽视非主要的矛盾。**因为事物的各种矛盾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主要矛盾虽然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但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影响。处理好次要矛盾,可以为解决主要矛盾创造有利条件,处理不好,会使主要矛盾的解决增加困难。如在社会主义社会,工农之间的矛盾虽然是非主要的矛盾,但也要很好地解决,要加强工农联盟。工农联盟日益巩固,就有利于解决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这个主要矛盾。在当年的农业生产中,我们既要抓好“以粮为纲”,又要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多种经营搞好了,可以促进粮食生产,还可以多方面满足人民的需要。因此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时,要把主次结合起来,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全盘工作。毛主席把这种工作方法生动地比喻为“弹钢琴”。 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要反对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的偏向,也要防止“单打一”的偏向。在抓主要矛盾时,不忽视次要矛盾。把主次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好工作。
前面已经讲过,事物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因而有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矛盾之分。那么,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其矛盾的双方的力量是否是平衡的呢?毛主席说:“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这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在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居于支配地位的、起主导作用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而居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方面就是次要方面。为什么矛盾双方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呢?原因在于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力量不断消长,造成不平衡的状态,势均力敌的情况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基本的情况是不平衡的,所以矛盾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它处于支配地位,并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由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平衡的,事物的性质又是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坚持两点论,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而且还要坚持重点论,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坚持重点论,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才能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质。如果不注意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不注意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就会迷失方向而犯错误。
例如,政治与业务,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技术是对立的统一。在这些矛盾中,主要的方面是政治,它决定着业务、经济、技术发展的路线和方向,把(无产阶级)政治抽去了,就等于把灵魂抽去了。没有灵魂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到处碰壁,所以政治第一,政治统帅业务,统帅经济,统帅技术,既不能颠倒,又不能平起平坐。如果把它们并列起来,就是折衷主义。折衷主义的特征就是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并列起来,等同起来,不分第一和第二,不分轻重和主次,不分主流和支流,总是这样也对,那样也对,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实际上是颠倒了主次,混淆了是非,掩盖了事物的真相,模糊了事物的本质,迷失了方向。折衷主义是诡辩论的一种表现,它是一切修正主义者经常玩弄的手段。列宁说:“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最容易欺骗群众的。这样能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似乎考虑到了过程的一切方面,发展的一切趋势,一切相互矛盾的影晌等等,但实际上并没有对社会发展过程做出任何完整的革命的解释。”我们反对把矛盾两个方面平列起来不分主次的折衷主义,但并不是说可以忽视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毛主席说:“应当指出:不能忽略非质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必须逐一地将它们解决。”如果只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忽视非主要方面,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而不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政治与业务的关系问题上,修正主义者时而鼓吹“业务挂帅”、“技术第一”,说什么“生产就是政治”,“技术发展了”就是“最大的政治”,否认无产阶级政治的统帅作用,妄想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丧失革命警惕,以便他们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时而又宣扬“政治可以冲击其他”,歪曲无产阶级政治的统帅作用,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同时,他们还散布折衷主义,胡说什么讲政治“革命第一”,搞生产“还是生产第一”,要“两头照顾”,要“轮流突出”。所有这些谬论,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个,就是破坏政治与业务的统一,反对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实行资产阶级政治挂帅,进而复辟资本主义。
**毛主席教导我们:“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反对单纯业务观点。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毛主席说:“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这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有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次要方面变成主要方面。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就起了变化。当然,新的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过曲折、反复,有时甚至出现暂时的倒退。但是,无论如何新的方面终归要战胜旧的方面的,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从本质上说来,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矛盾双方这种转化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毛主席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革命者的任务就在于发现新生事物,支持新生事物,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新生事物的成长。用这种矛盾转化的观点看世界,当前国际形势一片大好。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尽管还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曲折,但由于它代表了新的、进步的方面,最后必然要取得胜利。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有人否认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互相转化的普遍性,认为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理论和实践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总是生产力一方、实践一方,经济基础一方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
**毛主席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例如,在革命的客观需要已经成熟,而缺乏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的情况下,理论对革命实践的能否成功就起着决定的作用;在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能否进一步发展就起着决定的作用;在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情况下,上层建筑的革新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就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就变成矛盾的主要方面了。“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毛主席的这个理论是对唯物辩证法,同时也是对历史唯物论的重大发展。**新、老修正主义者都喜欢宣扬“唯生产力论”,硬说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只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就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啦,只要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就会自动到来啦。这种谬论,是反马克思主义、反辩证法的,是机械唯物论。它否定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和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从而复辟和维护资本主义罢了!
当年,毛主席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谆谆教导我们:一个时期倾向的时候,也有一种主要倾向,但又可能掩盖着另一要注意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种倾向。在反对右倾的时候,就可能出“左”;在反对“左”倾的时候,就可能出右。一种主要倾向可能掩盖着另一种倾向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转化的问题。在注意到一种主要倾向的时候,也要注意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就是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地看到和抓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同时也要逐一解决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问题;要看到已经出现的问题,也要估计我们还没有觉察而可能出现的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现状,又要看到矛盾转化的可能性。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同一性是一个极其有丰富内容的概念,马、列在不同的情况下,曾经用过“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等许多名词来表达。毛主席把这些不同的名词集合在一起,指出它们都是说的矛盾的同一性,并对同一性作了深刻的阐述**:矛盾的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组成一个统一体。
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矛盾,矛盾双方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但是矛盾着的双方又是不能孤立存在的。矛盾的一方假如没有和它对立的另一方,它自己这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例如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困难,无所谓顺利;没有顺利,也无所谓困难。没有集中,无所谓民主;没有民主,无所谓集中。没有纪律,就无所谓自由,没有自由,就无所谓纪律。乱和治也是对立的统一,没有乱就谈不上治,乱必然要转化为治。总之,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依赖,组成一个统一体。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根本对立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掌握着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就在被压迫、被剥削的情况下同资产阶级互相依存,共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统一体中。
当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之后,无产阶级就变成了掌握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变成了被统治阶级。这时双方就在更加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无产阶级要继续革命,被打倒的资产阶级及其在党内的代理人则拼命反抗、时刻准备着阴谋复辟)共居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统一体中。
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毛主席说:“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指出的是这种互相转化的内在根据。
为什么矛盾的双方恰恰是“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而不是向着随便一种什么方向转化了去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可以互相转化,而战争和石头不能互相转化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矛盾双方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这就是矛盾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内在根据。不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事物是不可能互相转化的,能够互相转化就说明二者是互相联结的,双方具有同一性。
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中,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比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互相转化,事物才有性质的变化,才有革命的变革。没有转化,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互相转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仅仅是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就是资产阶级也是可以承认的。资产阶级完全可以承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互相依存,甚至可以承认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但是资产阶级从它的反动立场出发,绝不敢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两个阶级的斗争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并导至无产阶级专政。因为承认了这一点,就等于承认它自己的灭亡。所以,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动派总是把对立的事物看着是僵死的,凝固不变的,总是用形而上学去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研究对立面的互相转化,最重要的是要认识互相转化的条件。**毛主席指出:“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落后转化为先进,虚心是条件;先进转化为落后,骄傲自满是条件。要把错误变为教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就是条件。在党内斗争中,要把坏事转变为好事,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坚持正确路线指引下的斗争。当年那些机会主义者之所以没有搞垮我们,相反的,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坏事变成了好事,就是由于有毛主席领导我们进行了伟大的路线斗争,因势利导,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于革命的方面转化,并及时防止和克服向倒退的方面转化的结果……
**只有认识了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条件,才有可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着对革命有利的方面转化。**忽视了转化的条件,不但不能把握事物转化的规律,而且会陷入相对主义的错误,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变化无常,毫无稳定性的,不可理解的东西。抹煞转化的条件性,是修正主义常用的一种诡辩手法。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必须经过真正的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新老修正主义者否认这些条件,认为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只要取得了议会中的多数,资本主义就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社会主义要转化为共产主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抓革命、促生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必须支持世界上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修正主义者们否认这些条件,他们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反对当年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路线和政策,大搞形“左”实右,主张立即实行所谓“共产主义”。他们胡说什么“共产主义”就是“公”产主义,在农村大刮“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浮夸风”……,严重破坏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们所搞的那一套,完全是假共产主义,真资本主义。对于他们这种抹煞转化条件的诡辩手法,我们必须彻底批判!
总之,“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对于矛盾的同一性只能作这样的理解,不能作任何别的理解。不能把同一性理解为无差别、无对立的同一,即两个东西绝对地等同。也不能把辩证法所讲的同一性,同神话中幻想的同一性混为一谈。**辩证法所讲的同一性是现实的、具体的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而神话中所说的许多变化,如《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等等,只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什么是斗争性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所谓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的性质。一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因一定条件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同时又其有斗争性,所以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斗争。有矛盾就有斗争,没有斗争就不成其为矛盾。这里所说的“斗争”,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哲学范畴。敌对阶级之间、作战双方之间固然充满着斗争,就是人民内部也是充满着斗争的。当年社会主义经济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都是矛盾斗争的表现。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阴电和阳电,化合和分解,遗传和变异等对立面的互相作用,也同样包含着斗争。矛盾无所不在,斗争也无所不在。无论事物的运动采取何种形式,属于何种形态,都存在着矛盾及矛盾双方的斗争。
**认识矛盾的斗争性,极为重要。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矛盾的斗争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斗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斗争,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革命者,思想上要有所进步,就要用马列毛主义作武器不断斗私批修。我们学习矛盾的斗争性,就是要坚持斗争的观点,坚持“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学哲学而不讲斗争,就抽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那种看到矛盾绕道走,遇见风险就低头的思想和行为,是懦夫懒汉的哲学,是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表现。
**毛主席教导我们:“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要同‘左’倾机会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它又要同右倾机会主义作斗争。不同这些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它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毛主席革命路线同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当年我们党正是在毛主席的伟大领导下,在两条路线斗争中,不断巩固、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是使我们党团结统一、继续革命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斗争,才能清除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粉碎他们的反革命阴谋;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团结、教育犯错误的同志。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斗争(前提是党没有变质),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否认矛盾的斗争是一切改良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的共同特点。**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修正主义者出于反革命的需要,在大肆贩卖“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同时,竭力鼓吹“党内人和同欲论”,拼命攻击党内的思想斗争。这些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我们要知道,团结历来是有阶级性的。离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离开马克思主义原则而讲什么抽象的“人和同欲”,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一个要消灭资本主义,一个要复辟资本主义,请问两者要“人和”到哪里去呢?!同样,离开了这个原则的所谓“同欲”也是“同欲”不到一起去的。一个“欲”社会主义,一个“欲”资本主义,两者怎么“同”法?!其实,当年修正主义者们自己在党内可一点也不讲“人和”。他们“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对广大按照毛主席革命路线工作的基层党员和干部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所谓“党内人和同欲”不过是他们向无产阶级进攻的幌子,是为了掩盖他们招降纳叛,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欲望和野心罢了!
**列宁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等同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主席进一步指出:“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为什么说同一性是相对的呢?所谓相对的,就是指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前面已经讲过,矛盾的同一性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双方共居,一种是互相转化。无论哪一种情形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 也不能转化。”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其次,一切矛盾的同一性,都是一种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因为“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其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能一直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相反,由于矛盾的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新的条件,就必然引起统一体的破裂,而出现新的统一体。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这个统一体就要破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就要转化(在这里不能抽象的认为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一定会转化为新的资产阶级,这是相当反动的历史唯心主义谬论)。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旧的统一体就要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新的统一体所代替。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说来,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为什么说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呢?所谓绝对的,就是指矛盾的斗争是无条件的。只要有矛盾,就一定有斗争,不需要别的任何条件。**毛主席说:“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矛盾双方的斗争还没有激化的时候,事物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双方还处在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双方的斗争十分尖锐的时候,统一体就要分解,量变引起质变,所以显出显著变动的面貌。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矛盾的斗争所引起的,矛盾的斗争存在于两种状态之中,不但统一体破裂时有斗争,就是统一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也有斗争,并且只有通过斗争,矛盾才能得到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从它们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进行着斗争,这个斗争无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还是没落时期都存在着。正是这个斗争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统一体的破裂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统一体的产生。**不仅如此,这个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还始终存在着。**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正如运动、发展是绝对的一样。
毛主席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一方面“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双方的斗争就存在于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之中。因为两个没有任何联系,互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斗争的。另一方面,同一性也不能离开斗争性。如前所述,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即同一性的两种情形,都是由矛盾的斗争所引起的。统一体的存在要靠斗争来维持,统一体的破裂要靠斗争来实现,新的统一体的形成要靠斗争来创造。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它过程转化。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毛主席说:“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总是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当年我们党制订了一整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策略。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毛主席反对了“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和“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提出了“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同时规定了“以斗争求团结”和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等正确方针,这样就牢牢地掌握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保证了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从而引导革命走向胜利。在后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毛主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采取了利用矛盾,分化敌人,壮大自己,促进革命的正确方针,善于分析和利用美帝、苏修及其走狗之间的矛盾,拆散与破坏其相互之间的依赖,加剧与扩大其相互之间的斗争,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打击一个最危险的敌人。所有这些都是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的巧妙运用和重大发展……
**最后同志们还要特别注意“合二而一”这个反面教材,这种谬论否认对立统一规律即一分为二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认为事物都是“合二而一”的。**它的要害就是融合矛盾,取消斗争,否认转化,反对革命,就是要把无产阶级“合”到资产阶级那里去,把马列毛主义“合”到修正主义那里去,把社会主义“合” 到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那里去。修正主义者为了维护这种反动谬论,搞了许多诡辩。**首先,他们把矛盾的同一性歪曲为“共同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这种同一性是由矛盾双方的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决不是因为有什么“共同要求”而互相依存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为一对矛盾的双方来说,他们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们的各自要求是根本不同的。至于矛盾双方的转化,那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一方战胜一方,一方消灭一方,更没有什么“共同要求”了。把矛盾的同一性歪曲为“共同要求”,就是否认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企图调和矛盾,鼓吹阶级合作。**其次, 他们还把矛盾的同一性歪曲为“不可分离的联系”,说什么“对立面的统一,就是说矛盾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拙劣篡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就是事物的矛盾关系。事物的内部的矛盾斗争,必然要引起相互联系的破裂,引起统一物的分解,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分离的联系,有联系,但是最后一定要分离。**鼓吹“不可分离的联系”,就是否认事物的可分性,否认转化,反对革命。另外,他们还胡说什么“分析是一分为二,综合是‘合二为一’”。这是十足的诡辩!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既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又是人们认识的方法。分析表明统一体分裂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斗争;综合就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一方克服、战胜、消灭一方。用通俗的语言来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种客观的分析和综合,反映到人们头脑里来,就是要求具体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分析,加以综合,指明问题的性质,提出解决的办法。因此,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分析和综合,都是一分为二,而不是“合二而一”。“合二而一”论是叛徒的哲学,投降主义的哲学,必须彻底批判!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属于矛盾的斗争性问题。**毛主席说:“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矛盾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区分为对抗的斗争形式和非对抗的斗争形式,这两种斗争形式是由矛盾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所规定的。
对抗的斗争形式是指剧烈的外部冲突。在社会生活中,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在阶级利益很本对立的基础上的矛盾,这是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发展为革命。在我国,广大革命群众同反动统治阶级以及叛徒、特务、各路牛鬼蛇神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采取对抗的斗争形式,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对抗性的矛盾,必须用对抗的斗争形式解决。认识这种情形,极为重要。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承认不承认暴力革命是普遍规律,承认不承认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暴力革命论,坚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认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只有用革命战争才能打倒,“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像当年苏修叛徒集团极力鼓吹“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反对革命战争,充分暴露了他们背叛马列主义、背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叛徒嘴脸!
非对抗是矛盾斗争的另一种形式,这种斗争形式不表现为外部冲突。在社会生活中,有些矛盾是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它或者是由于非根本性质的利害关系而引起的,或者是由于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而引起的,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例如,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工农之间的矛盾等,就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不能用外部冲突的斗争形式来解决,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批评的方法来解决。
总之,矛盾的性质不词,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也就不同。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是马列毛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如果违反这个原则,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适当的斗争方式,就要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修正主义者会故意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专政和民主的问题上,他们一方面反对当年我们对反动派实行专政,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是“独裁”,是“专制制度”,提出要给地、富、反、坏、右以言论自由,对一小撮叛徒、特务、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给予政治上的解放”。另一方面,他们又叫嚷什么“政权就是镇压之权”,妄图把广大革命人民变成专政的对象,狂叫要对那些不听他们指挥的革命人民和共产党员实行“严厉镇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妄图搅乱阶级阵线,变无产阶级专政为地主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专政。
**毛主席指出:“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这就是说,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不是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或者民族资产阶级不接受我们的这个政策,那么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变成敌我之间的矛盾。
**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是阶级矛盾在党内的反映。但这种矛盾“在开始的时候,或在个别的问题上,并不一定马上表现为对抗性的。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矛盾也就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当年我们党内正确思想和陈独秀、王明等机会主义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马上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由于他们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的阶级本性和两面派作风决定了他们是很难改造过来的,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他们的错误愈演愈烈,最后发展为对抗的了。因此,对于机会主义路线的一些头子,必须彻底揭露,坚决打倒!粉碎他们反革命、搞复辟倒退的罪恶阴谋。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则要执行正确的政策。要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办,缩小打击面,扩大教育面。一方面,对其错误要进行严肃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为对抗。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死不改悔,并扩大下去,那就会发展为对抗。
再如,城乡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转化,是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的一种情形。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旧中国,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对抗性矛盾就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因为在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剥削,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城市乡村互相支援,互相帮助,它们之间的矛盾就变成了非对抗性的矛盾,到了共产主义,这种矛盾就会消失。
列宁在谈到对抗和矛盾的区别时指出:“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矛盾还是存在的,但由于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雇佣劳动制),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一般情况下不是对抗性的。毛主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列宁这一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主席这段话深刻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和情况,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而言的,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完全消灭了对抗和产生对抗的可能(资产阶级法权还存在,新的资产阶级还会产生,苏联等变质的例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敌对阶级(他们是要拼死反抗的),国际上也还存在着帝、修、反,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就仍然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同时,非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不当,或者失去了警觉,麻痹大意,也可以转化为对抗。毛主席提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以及要正确区别和处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是对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原理的进一步发展,使这个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